《那年花开月正圆》:什么样的孩子才是未来真正的赢家

《那年开花月正圆》正在热播,
大家都说很好看。
果然,
陕西秦商几大家族的爱恨纠葛很扣人心弦,
孙俪饰演的寡妇周莹
一步步逆袭成陕西女首富也大快人心,
她跟吴家大少爷吴聘和沈家二少爷沈星移的感情
戏也赚足了眼泪。
除此之外,
我更看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家庭教育
正随着剧情推进暗暗博弈。
沈星移:典型的小康二胎家庭孩子,深深地活在优秀哥哥的阴影里;
吴聘:专制集权家庭出身,受过良好教育的“富二代”;
周莹:出身“屌丝”,跟随老爹走南闯北卖艺,放养式的单亲家庭娃;
某种意义上,孩子的人生拼的就是家庭教育。
而沈星移、吴聘和周莹的成长环境都各有遗憾,
家庭教育的弊端也十分之多。
有一句话说得好:
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
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就在于是否具备优秀的品质。
分析一下三位主角就会发现,
论人生事业上的成功,
一定,也必须是周莹这样的孩子
才会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沈星移:生活在哥哥阴影下的“逆子”

两个孩子的家庭里,
最容易遭遇的就是“同胞竞争”问题。
假如一个孩子漂亮、懂事、体贴、能干、
不惹麻烦,
恰恰应合了对“好孩子”的定义,
势必会引来父母的“偏心”。
父母的爱尽管无私,但也是有“功利性”的,
潜意识里总会有比较和偏爱。
而沈星移恰恰成了“能力比较弱”的那个娃。
大哥沈月生精明、能干、有智谋,
早早就成了父亲生意上的得力助手
和预备接班人。
而沈星移却是一个十足的街头混子,
整天吃喝玩乐,不学无术,
甚至不惜花五百两银子,
只为听一个青楼女子唱一首小曲。
在他被父亲痛打后,呼喊的是:
“为什么我在外面是响当当的人物,
而在你面前却什么都不是!”
其实,他的这些“无作为”行为和自暴自弃
都是对父亲偏爱的潜意识反抗。
听听沈星移父亲训斥儿子的这些话,
是不是很耳熟:
“你大哥8岁就过目不忘了,可看看你自己,
连家里做什么生意都不知道!”
“你大哥要是还活着该多好,
我就不用跟你这个败家子儿生气了!”
一个总被拿来跟兄弟姐妹进行比较的孩子,
会体验到父母的爱被剥夺与关注的丧失,
甚至是屈辱。
有一个姑娘说她永远也忘不了一个场景:
她抽泣着在墙角罚站,妈妈在大声责骂我,
一向贴心的弟弟一边讨好地给妈妈捶背,
一边得意地看着她偷笑。
这种委屈和屈辱感伴随她很多年,
以至于她现在还在暗暗恨着母亲。
这些经常被父母拿来比较、贬低的孩子,
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
1.性格很敏感,爱焦虑、嫉妒,脾气暴躁,
遇到挫折也比其他孩子更容易陷入困境。
2.自尊心低下,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很低,
会在心底认为
“我不好”“我不行”“我是不配被爱的”,
而同时自信心的不足也让他们难以接受挑战。
在心理学中,
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
“自我激励能力”。
而这些孩子恰恰缺乏这种能力。
即使后来沈星移因为爱情而调整自己的状态,
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重新获得了父亲的关注,
但这其中的痛苦裂变十分艰辛。
他是幸运的,
而很多受伤的孩子没有这种“幡然醒悟”的幸运,
结果沉沦一生。
所以,有两个孩子的父母请一定做到:
不要当着一个孩子打骂另一个孩子;
孩子打架,在安全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插手;
不要总让一个孩子让着另一个孩子;
尽量给予孩子们平均的爱,独特的爱。

吴聘:被强势父母压制的“乖宝宝”

吴家东院大少爷吴聘的人设可以说是很完美的。
家境殷实,知书达理,性格温柔,饱读诗书,
宠妻狂魔,有能力又有颜值。
难怪很多女性感慨,
吴聘才是婚姻里男人该有的模样!
但吴聘的人设有一个很大的隐藏“bug”,
就是他太听话了!
太听话就会导致性格懦弱,做事保守,
创新能力弱,进取心差。
这跟他的家庭教育和氛围有很大关系:
传统大家庭,父亲吴蔚文有能力又专断强势,
母亲无能懦弱,是一个妥妥儿的“爸宝男”——
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不该做的生意不做,
不该办的事不办,就连娶亲也是父母之命,
谈不上喜欢但也不会去反抗。
吴聘很像我们身边那些学习好、有礼貌、懂事、
干净、静如处子的乖孩子。
这样的孩子看上去很好,但却特别不好。
因为他们从小被父母过多参与了每一个成长细节,
被要求最多的就是“要听话”,
不然就会受到惩罚。
从小时候的你要读这样的书,穿这样的衣服,
考这样的学校,
到长大后的你要选这样的工作,
你要跟这样的人结婚,你要生几个孩子……
他们就像一棵小树,父母手里握着一把剪刀,
随时修剪新冒出的那些不合规矩的枝杈。
于是孩子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
缺乏一个孩子该有的任性和放肆,
逐渐变成了父母意志的产物。
一个样样都被称赞的孩子,其实是很可怕的。
所以,吴聘虽然美好,
却缺乏足够的创新和勇气
这种成功必需的珍贵品质。
他的生意做得中规中矩,
就像他的为人处世一样,不敢冒险。
他最终的结局,可能只是另一个他的父亲。
蔡康永在《奇葩说》里说,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
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要他变成他自己,
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最少有两个朋友向我抱怨,
她们的孩子夏天要穿着羽绒服出去玩,
讲道理和恐吓威胁都不管用。
我听了哈哈大笑说,那就让孩子穿着出去嘛!
如果很热,他受不了,下次肯定不会再穿了。
如果感觉还不错,
那么那将是他的一种很特别的体验。
更说不定长大后,
因为这种体验
他真的会发明出一种自带调温系统的羽绒服呢!
培养孩子的创新和尝试的勇气,
就是尊重他们的个人意志。
他们不需要事事都听父母的话,
但是一定得认真听听自己的话。
这样的孩子,未来才有无限可能。

周莹:安全感十足的“野”孩子

我们为什么喜欢周莹?
绝不仅仅是因为她凭借一个弱女子之力,
成为陕西女首富。
而因为她是一个鲜活的人。
这种鲜活在她身上,
就是好玩、有趣、善良、重情义,不循规蹈矩,
敢想敢做,敢爱敢恨,有天赋又有情商,
更难得是那股子不服输的拼劲儿,
见神敬神,遇鬼杀鬼。
虽然从教育角度分析她的成长环境是最不幸的:
从小被弃,养女;
父亲爱玩好赌,不怎么管她;
走南闯北,居无定所。
虽然她爹周老四看似特别不着调,
却给了她另一种安全感。
周莹问:“爹,我们有家吗?”
周老四答:“在哪儿能睡着哪儿就是家!”
这种安全感是,
让周莹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乐观面对。
比如面对吴家东院的没落和一筹莫展的婆婆,
周莹说:“这式易堂的大印怎么没用?
可以当镇纸,当砖头防贼,还能垫桌子用!
这大当家的我可以不当,
但是这银子我必须给要回来!”
这种在挫折中还能讲笑话的能力,
是很多成功者的人性魅力。
也是它让周莹超越吴聘和沈星移,
超越大多数男人,成就一番大事业。
社会学家总结一个人能成功的要素,
就是智商、情商和逆商。
而从周莹的身上,
我们能感受到更多鲜活的教育启示:
给孩子的教育,永远不要“太满”
见过一个小男孩,
很想要一个同伴玩的红皮球,妈妈怎么也不肯买给他。
这个妈妈搂着他,柔声细语地跟他解释,
我们要攒钱去巴黎看埃菲尔铁塔,
去伦敦看大座钟,去坐飞机,去看世界,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
孩子小声地抽泣着,被冗长的大道理紧紧包裹着,
十分无助:什么环球旅行,
他现在只想要一个小小的红皮球带来的幸福感觉啊。
父母不懂教育不好,但“太懂”教育了,
会牢牢将孩子锁住。
给孩子的教育太满,
就会像吴聘一样,将他局限在一个框子里。
在这个框子里,他很圆满,但出了框子,都是茫然。
而周莹的教育充满了“无作为”,
父亲给了她更大的自由空间,
她可以哈哈大笑,可以四处闲逛,
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她看尽了世间百态,
充满了对其他人的同理心。
画画讲究留白才有美感,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教育一定要让孩子“接地气”
好的教育不仅是把孩子高高托向天空,
而更应该教会他们俯视脚下的土地。
带孩子去高档餐厅吃饭,
去国外旅行,去博物馆参观可以增长见识,
但带孩子去菜市场、去超市、去早餐铺,
让他们辨识嫩绿娇红的蔬菜、水果,
听听各腔各调的吆喝声,
感受日间寻常的烟火气息,
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加鲜活的教养
和对孩子探索欲望的牵引。
很多孩子聪明,乖巧,文静,看上去很好,
但细细一看,
眼神里充满了对周围人和事物的冷漠,毫无生机。
家长的一句
“你只管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
不知道害了多少孩子。
刘烨的妻子会给诺一和妹妹穿上最普通的衣服,
而不是将他们包裹在生硬的华服里。
李亚鹏每年都会背着李嫣到老家祭祖,
讲一讲祖宗的事迹,包一包饺子,喝一喝清茶,
吸一吸故乡泥土的芬芳。
而《那年花开月正圆》里的周莹更是接足了地气,
看惯了世态炎凉,才练就出一颗强大的内心。
所以教育家陶行知曾说,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地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一个不被拿来比较而是被父母看见的孩子,
一个在规矩之外拥有内心自由的孩子,
一个看过,听过,闻过,摸过,
感受过鲜活的孩子,又何愁不是未来的大赢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