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极简,才是最高级的活法 2019年9月3日 作者 霜天 物道君语: 一砂一石一世界。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秋天, 恐怕“枯”最适合不过了。 但在东方禅寺里, 有一种“永不枯萎”的庭园。 在大德寺大仙书院庭园一角, 会看到一帘瀑布。 水从庭园深处最高大的立石泻下, 随山的走势,瀑流被截成三段, 一段比一段开阔壮丽; 离开山涧、拐过石桥, 水上多了宝船往来点点岛屿间。 回过神来看, 所谓瀑布湍流不过是白砂上划了些线条, 那些高山悬崖也只是一块立石, 这种庭院叫做“枯山水”。 禅僧觉得再壮丽的山水, 我们也不可能据为己有。 所以他们用砂石模仿山水, 构造出了一个极简的精神世界。 一砂一石,心有山水。 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 会在小小的水泥格子里, 春养水仙夏种荷、秋等桂花冬赏梅, 撸不起猫也会买个小鱼缸养养龟。 但是花开不过一季便凋零, 宠物也只能陪在我们身边十几年。 禅僧的心思似乎比我们更柔软, 看不得生命的逝去, 所以想到用常绿树、苔藓、砂砾等, “静止”、“不变”的元素来造园。 枯山水庭园是僧人坐禅冥想的场所, 里面没有了花朵这样充满情绪的植物, 有的只是素朴的砂石, 生命中自然就少了疑惑、脆弱和唏嘘。 作庭僧不戒说:造枯山水像写科幻小说, 从一无所有构思出人皆向往的异想时空。 学园林设计时跟着师父游走过不少大山大水, 每一个地方他都想放进自己的作品里。 所以每次在构思草图的时候, 他在一面白墙前打坐, 回忆在贡嘎山缺氧的快感、 回忆比睿山的瀑布压在肩膀的重量, 然后一点点地作舍弃, 最后只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回忆。 当他再睁开眼再看白墙时, 山有了大概的形状, 水也有了模糊的线条。 他便用宁静至枯寂的白砂描绘出一种永恒, 不管刮风下雨、四季如何变幻, 庭园始终不变。 刹那的光辉不代表永恒, 但平凡可以, 无数个平凡的瞬间加起来便是一辈子。 精神的极简,是拨开繁华后镜子前的自己, 那个无比真实、平凡的你。 越来越多人喜欢通过旅游暂时逃离生活。 但心不静、满是挂碍的人去哪都是障碍。 冰岛太冷、撒哈拉太热… 即便走遍天涯海角,内心也还是无处安放, 到头来只是换了个地方吃饭睡觉罢了。 有句话说得好, “山水没有特质,特质在于人心。” 枯山水舍花、舍水, 通过不断的舍弃来表达澄澈的内心。 舍弃其实也是一种表达, 它把美的东西藏起来, 留给观者更多的想象。 如何看懂一幅枯山水? 首先不能踏入庭院, 而是在廊亭静观全貌。 先要找最高大那块立石, 那是水流之源。 深山幽谷中落下一滴滴雨水, 涓流汇聚、顺山而下成了小溪, 小溪边川河时会撞出漩涡, 川河继续延展便成了海。 龙安寺方丈庭的枯山水有一点妙: 15块立石点缀在白砂上, 但无论站在哪个位置, 永远只能看到其中的14块。 这是作庭师故意给看客留下的“不圆满”。 精神的极简,就是要学会放下, 有舍才有得, 不圆满的生活才有所期。 在东福寺龙吟庭, 同一处枯山水, 不同人竟看出天与海的差别。 看海的人说:砂上净是波纹,眼前海波涛汹涌。 看天的人说:白砂是青天、黑砂是云团, 一遇风云化成龙。 可在经验老道的作庭师心里, 面对枯山水是需要勇气的, 因为每一个人面对它, 看见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欲望。 所以每天清晨, 僧人们都会用耙子在砂上绘出纹理。 然后踏入白砂上, 开始直面内心、作自我反省。 砂纹反映禅师的修为。 用佛家一句俗谚说就是: “毒蛇饮水水成毒,奶牛饮水水成乳。” 就像我们平时看周围的世界, 当你愿意相信美好, 世界包罗万象; 若处处带着成见, 到哪都只会看到枯水假山一般无聊的世界。 枯山水就是这般, 站在它面前,时间会凝固在一瞬,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或许每个人心中对枯山水的体会都不一样, 但是宁静放松的感受, 会留在每个人的脑海里。 真正生活的智者,总能在简单的事物中有所明悟。 他们深知唯有断离苦恼贪念, 方能无穷妄欲心自在,语默动静以自然。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 活得简单点,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