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君语: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有一直在努力的父母。他们学着怎么和子女相处,学着怎么跟上时代,学着怎么接受代沟……
他们也许不完美,但他们是最爱你的。
没人天生就是爸妈,生而为父母,他们也是第一次。
我有天坐公交,碰到个有些年纪的女人,在用手机听书,外放有点大声,我隐约听见:
不要去管你家媳妇今天吃什么穿什么;也不要去管你儿子跟媳妇今天为什么吵架。因为那是他们的事,不是你做婆婆的事…..
她通过听书APP,在学习怎么跟儿子媳妇相处,像个小学生一样,认认真真。
我感慨又有点难过,因为这意味着,她婆婆对她的方法如今已不适用了。她要推翻过往的人生经验,重新接受新观念。
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爸妈,没经验,会犯错。
他们自知不完美,所以在悄悄地为我们改变。
原谅父母的不完美。
其实是一个人最好的教养。
28岁,我想当一回小孩
现代社会,对于年轻父母来说,工作与孩子是两难的选择:工作辛苦了,就没法陪孩子;陪了孩子,奶粉钱就不够。
很多小孩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似乎总是长期“缺席”。偶尔终于有时间陪孩子,也显得手足无措,
陈小春是这样父亲的缩影,一年300多天几乎都在工作,与儿子像熟悉的陌生人。
有次陈小春跟儿子吃饭,全程几乎零交流,偶尔的沟通,陈小春也显得笨拙,会凶,会暴躁。当儿子哭着喊妈妈时,陈小春意识自己要学着怎么当父亲。
要进入孩子的童真世界,自己要先变回孩子,去理解他们。
录完几期《爸爸去哪儿》后,陈小春进入了孩子的世界,两人如同兄弟一般。他学会了怎么沟通,也更了解他们。
他说:“当儿子说喉咙痒,或是我不困时,我就知道该哄他睡觉了。”
当个能挣钱能带娃的父母很难,既要撑起外面世界的风暴,又要给予那些小生命爱与温暖。
但父母一时一刻的陪伴,都远胜长辈或保姆,玩具和电视的陪伴。
对于年轻的父母而言,最需要学习的也许就是给予孩子陪伴了。
因为只有陪伴才能体会到,与孩子一起长大,是生命中多么美好的事。
45岁,我第二次长大
中国式的亲子关系里,父母很多行为都会以爱的名义出现,就如过分的控制。
他们霸占孩子的人生空间,替子女择专业,选工作,挑对象,包办了人生诸多重要的时刻。
傅聪小时候,傅雷对他很严苛。后来,他对傅聪认错:“跟着你痛苦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
所以,在傅聪决定出国留学后,傅雷即便十分不舍,但知道,这是属于他的世界。所以只能放开他,将爱寄托在家书里。
在儿子心情不好时,傅雷只当他后盾:“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在儿子的婚姻选择时,他不干扰,只是建议:“深思熟虑,然后决定,切勿单凭一时冲动。”
像个亦师亦友的父亲,多了份温柔细腻和平等尊重。
对孩子来说,让他成为他自己才是最大的爱。
▲ 傅聪在波兰华沙为比赛作准备(1954年)
他决定读什么专业,去哪工作,和谁恋爱结婚,都是他们的事。一个人要学会承担后果,,父母能做的,不过当他们的后盾。
学会放手对步入中年的父母来说,是重新成长。当子女不在身边,不仅要学会寻找新的重心,也要学会面对孤单。
父母放手,子女独立。子女就开始了第一次成长,而中年的父母也迎来第二次成长。
▲ 1956年,傅聪回国,为上海音乐会做准备,父子二人在琴旁切磋
60岁,我重新开始上大学
一对父母临近暮年,会逐渐把死神的模样看清楚。
他们自知时日不多,身体越来越弱,时间越来越少,能给到的帮衬也越来越乏力。他们害怕,当他们走时,你还没长大。
为了让子女过得更好,一些悄然无声的改变正发生在父母身上。
他们在悄悄地跟上你的脚步,这是孩子看不到的改变,缓慢却足够有份量。
60岁的他们重新上学,学习跟上这个急速的时代。因为时代抛弃你,是不会说再见的。
记得我当时教母亲使用微信时。她都用心记住,把所有功能的步骤写在本子上,忘记了就拿出来温习,没好意思打电话再问我。他们像上学一样,学到新东西,就记在本子上,时时温习巩固。
可时代变化步伐,快到连年轻人都跟不上,何况日渐衰老的父母们。
他们与子女的相处如黑夜行路,摸索着,迷路着。这条路上,闪烁着伟大的勇气和血浓于水的爱。
当我们因琐事与他们争吵,因他们的落伍而不屑,嫌弃他们的笨拙和唠叨时。
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我们做的改变?
有没有想过,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点点温情和鼓励?
这世上并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有努力改变的父母。
写到这里,我想起很久前看过的一封父亲给儿子的信:
我当然知道,你想远走高飞,去看世界,
也知道,你不爱听我们唠叨,
我们都懂。
我们也年轻过不是吗?
可是做父母的人,谁不想让儿女轻轻松松过日子呢?
爸妈也是人,也会犯错。
我们看着你慢慢长大,
从呀呀学语的小不点到大小伙儿。
偶尔也会想,
我们有没有跟着你成长?
虽然如今年迈不堪,
但我们不想落后,
我们想跟上你的脚步,
生而为父母,余生还请继续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