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物道君语:
近来,和友人讨论了一个问题:生活是不是要活得有仪式感?
物道君觉得还是要的,有仪式感会让我们对某一些日子更铭记得深切。就像一直以来,我常讲的一个词:季节感。则是在四季里,感受四时风景,品尝四季风物,让自己依时节而活,活出四时之美。
但想拥有美好,是不是需要有仪式感?
我觉得不是。今天这篇文章便聊聊这个话题,也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们的看法。
最近读到一句话:“美,不是仪式感,而是日常。”
深以为然。
如今,人们更在意美好的仪式感,可是有时候,却像是为了仪式感的美:
做好一顿饭,拍好照片加个滤镜发朋友圈,才是美美地吃饭。可是,拍完时,菜也凉了,也没有好好吃饭。
插一朵花,需要去上插花课,或学习某个流派的花道。但在生活中,却不曾留意身边中的小花小草,也不会自己买花摆在家中。
去看美景,需要在那些景点打卡,发个定位,顾着多拍几张美照。却没有用眼睛好好地“拍摄”面前的风景。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向往美好之心,本是无可厚非。但倘若只为了这种仪式感的美,而非真实的美,就像漂亮的塑料花,好看却没有灵魂。
真正的美,不在于我们精心营造的仪式感,而是日常。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美学家蒋勋曾在大学里讲课。
那时,恰逢春天,校园里开了满满当当的花。一打开窗,学生们的眼睛全被吸引过去了,都无心听课。
蒋勋开始有点生气,但想了想,自己是做美学,“要讲美,我所有的语言加起来其实也比不上一朵花。”
所以,他和学生们说:“既然都没办法专心听课,我们就去外面吧!”
于是,大家高高兴兴地一起坐在花树下,赏花、上课、谈美。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蒋勋说,美并不是去评价美丑的学问,而是像它的拉丁文原意一样,是“感觉学”。
花开了,心野了,那就去浪吧,一圈人坐在花树下,不用刻意去追求什么仪式感,也不用要求自己要怎么活得美,而是自然而然地享受美。
当我们尽兴感受着四季芬芳,四时之景,美便能成为我们的日常。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旅行博主段砚曾讲过一个细节。
她去日本旅行时,很喜欢观察公共洗手间的插花。
在高速休息站的卫生间洗手台,她曾看过一个很常见的瓶子,从横截面剪开平放着,闲插着一支百合花。还曾见过小玻璃瓶里插着红的天堂鸟,绿的黄金球,白的蕾丝花,紫的鸢尾花,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这些花,不过是清洁工为了洗手间而摆放的,却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旅途中的人收获某一刻的美好。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我们常常觉得美是一门学问,似乎要去学很多知识才能看见美、创造美。或者需要准备很多,才能够拥有美,不然就只是琐碎的日常。
可或许,美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复杂,平凡如我们,在生活里多一点爱美的心,多做一点爱美的事,渐渐地,美就在我们的日常里。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画家林曦曾在一次演讲里说过一段话。她说她的儿子被抱着在小区里,看到漂亮阿姨时,就会笑得特别甜。
她说,对待美也是如此,就是我们看到一盘水果,挑了那个看上去最熟最甜的,一咬,就说真的好好吃。
林曦说,“我们往往不太相信自己。我们比较愿意相信别人的言论,或者另一个人的保证。”就像面对美,我们总是需要一个仪式感,需要加一个滤镜,需要别人的点赞,才敢觉得这样才是美的。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可是,生活里处处皆有美,只是我们能否看见,能否心有所美。
山川湖泊、四季花草,它们静伫在那,呈现属于美的样子。我们无需等待、或准备、或是等谁来告诉我们,而是自己去看见,去走近,去体会。
相信自己的眼睛,看见一点一滴、一树一花的美,美即是日常。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写到这里,窗外的雨刚好停了。
春末夏初的南方,绿叶上挂着水珠,在阳光下闪着彩色的光。猫蹲在窗边,骨碌碌的小眼睛眨巴着,仿佛它也看见了小彩虹。
我没有拍照,也没有发朋友圈,就静静地和猫一起,看着雨后的彩虹里,活在美的日常里…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