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买吗?留学时机?培养女儿进麻省理工的吴军博士谈中美教育

很多关注国际教育的爸妈都看过吴军博士的《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本文是近期对他的一篇访谈。里面吴军博士有提到当下家长非常关注的学区房及孩子何时出国留学等相关问题,看完后相信对很多家长都有所帮助。
2017102800463410
吴军博士是硅谷投资人,计算机科学家。原腾讯副总裁、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多年来参与美国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这次吴军博士回国,就国内父母最为关心的“学区房”“选择公立校还是国际学校”“出国留学最佳时间”等教育问题做了深入而实际的探讨,在此分享给各位!
“学区房”的概念源于美国,美国的学区和非学区房价格可以相差5倍!但是……
常爸:最近流传了一个小段子,说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去问禅师:“我买不起学区房怎么办?”禅师说:“清华北大毕业的都买不起房,那你还买学区房做啥?”(相关阅读:我是北大博士毕业,但在北京依然买不起一套学区房!)
吴军:讲段子归讲段子,段子常常会偷换概念,或者把一个不是事实的说成事实。其实,清华、北大毕业的人买得起学区房的可能性还是要比其他人要大的。
世界上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只能是相对的公平。教育资源永远存在好与不好,而且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那么足够的地方,学区房这种方式是一个简单、相对公平的提供稍微好一点教育的一个方式。
当然你可能会说,大家可以抽签嘛!但是,抽签的结果是会让这个社会失去活力。如果都是靠运气,谁还努力?那社会就没有发展,财富不会积累。
学区房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它是基本上按照城市和邮政编码来划的。美国学区房的概念比中国要厉害的多,就是你隔着一条街,房价可以差五倍,在中国不可能的。在美国,学区好的地方,聚集着比较体面、富有的一些家庭,不好的学区的话,整个条件都比较差,这也是一个事实。
但是,有些时候事情也不是那么绝对的,孩子上了重点学区未来就一定是成功的?没有上好学区的孩子就一定没成就?当然不是这样的。
比如,你在一个差学区学出第一名,但你在好的学区可能辛辛苦苦也就是个中下游,你申请大学的时候,像在美国的话,可能第一名这个机会要大得多。
再有,人需要自信。虽然自己做得很努力了,但老在班上排倒数,心里很不舒服。那么这种情况下,也许他换到一个差一点的学区名列前茅,反而很高兴,得到了自信。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他低年级的时候申请一个很好的私立学校,被拒绝了,然后他就回到他原来的那个公立学校,这个孩子后来考上了斯坦福大学。之前拒绝他的那个私立学校,也就百分之十几的孩子能上斯坦福大学,但是他如果在那个私立学校,成绩可能根本进不了那百分之十几的行列。所以有时候,宁做鸡头,不为凤尾。
关于是否买学区房,每个人自己做决定,但是没有说一种决定就一定比其他的要好很多。

u1347845257333527494ampfm170amps0EC24881C81035C20C298C1E0300C0D1ampw639amph298ampimg

出国留学有黄金期,该如何选择?
常爸:现在出国留学日趋低龄化,虽然这个东西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您认为孩子什么时候出去留学是比较合适的?
吴军:我想先问个问题,你出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想在国内发展,为什么要出去?
常爸:国内的很多大学教育在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上有所欠缺,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在这方面是比较重视的。
比如我之前在耶鲁读商科,以及最近在哈佛修了一门心理学的课,发现很多的课是要求你事先有很多的Reading(阅读),美国大学要求的Reading比中国大学的要求多十倍都不止。它是要求你去思考的,然后你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来上课。
而且,课后的作业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做题,考试也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要你写几篇Essay(文章)或者一篇Term Paper(学期论文),这些东西它是逼着你去思考,去查阅更多相关的书籍文献资料,你要自己去找论文,找完了之后你还要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把它写出来,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启发心智、启发独立思考的方法。
所以,我个人认为,出国学习,不是为了镀金,而是去体验一个启发心智、启发独立思考的教育环境。
吴军:是的,同样的本科教育,国外好的大学对启发人思考,启发人的潜力方面比国内做得好,国内大多是给学生灌输知识。
我是觉得到国外读书的必要性,第一是了解世界,另一个是培养思维方式。
国内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接受“有标准答案”这样一个概念,这道题做错了,因为你跟我的答案不一样。
其实,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事都有对和错的答案,尤其人文的,绝对是没有的,只有一个合理和不合理的、好的和坏的答案;关键要看得到答案这个过程是否符合逻辑,你是否有证据来证实它。
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是没有绝对的对和错的,我们会发现很多人有一个绝对对错观念的话,会很糟糕,以后他整个思维方式和做事情都做不好。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做,那就只好领导说了该怎么做,人的创造性就全失去了。
常爸:那么什么时候去合适呢?
吴军: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三个阶段,就是看你家庭的条件。
我先假设你家庭经济上不是问题,而且家人能够陪读,那么当孩子中文能流利的写作的时候可以出去了,一般来讲我们比如说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都可以。
当然前提说你不要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者朋友家,还是一个完整的家庭的关爱,这点很重要。
第二个阶段就是上本科的时候出去,这是中国现在比较多的情况。一种是家庭条件比较好,就从小上了国际学校要到美国直接读本科;或者顶尖的公立高中毕业,直接申请到美国读本科。
还有一种,在国内上不了985的大学,在美国能上一个二流偏上的州立大学,这些学校教育跟国内的985大学相比也不差,然后过个一两年,转到更好一点的大学,我觉得蛮不错。在国内,上了大学,你以后学得再好也没法转学。
第三种,对于能够在国内考上985大学,国际交流的机会也蛮多的。然后到本科毕业的时候,去国外读研究生,这是很容易的。
至于哪一个阶段出去,关键看各自的家庭条件和学习情况,没有哪一种是绝对的最优选择。
小帮补充: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就是孩子的教育!”除了留学有自己的黄金时间段,“孩子移民也有黄金时间档!”抓住了孩子移民的黄金年龄段,这就意味着对孩子今后的教育和发展将会更有利。(相关阅读:孩子移民也有黄金时间档!哪个年龄阶段是孩子移民的最佳时期?)

u1782620492162044393ampfm170ampsEABB17C5521073D256995D6803005013ampw640amph397ampimg

学习本身就是件辛苦的事情,但千万别成为让孩子痛苦的事,这是两回事
常爸:有一段时间大家一直在提倡“快乐教育”,而最近有一种思潮,有点像是阴谋论,说其实倡导“快乐教育”是国外上层社会人实现社会分层的方式:他们是怕大多数平民阶层家庭的孩子赶超他们,所以号称是比如三点多孩子放学了就开心地玩儿,而实际上,国外上层社会家庭里的孩子非常辛苦,放学了要上各种辅导班,非常拼地在学习。
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所以咱们国内不要去盲目地追求“快乐教育”,其实孩子还是需要花时间辛苦学习才能够有成果。您对“快乐教育”这个事怎么看?
吴军:辛苦地学,和不喜欢地学是两回事。孩子可能学得很辛苦,但是并不等于他很痛苦,这是两回事。
举个例子,一位非常有名的中国青年演奏家,他从小被逼着学乐器的故事家喻户晓;虽然现在貌似功成名就了,但美国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他们认为音乐家分为Artist(艺术家)和Entertainer(表演者),而这位青年演奏家就是个Entertainer,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他小时候学这个乐器学得很痛苦,从小就恨这个乐器。在西方这些搞艺术的人看来,不是真正喜欢这个乐器是学不好的。
最成功的那5%的人,都是因为喜欢,从他的愿望出发来做事情。
再下来比较成功的,是因为利益的驱动,家里人说,好好学习不然将来没出息,或者说,你读书读好了,我会给你一个什么奖励,这样是一种利益驱动。
技能交易是最立竿见影的,它与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的好坏关系不大。但真正再往上走,到了比如说你这一代人做了一个顶级的工程师了,你不希望孩子还是一个单纯的工匠,你希望他成为一个领袖的话,那单纯靠催促他用功、灌输他一些知识就已经不够了。在这个时候需要从小开阔他的视野,启发他能够主动、积极向上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美国上层社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是一点不少的,孩子也会很辛苦,但是他并不会让孩子很痛苦,这是两回事。痛苦和辛苦是一定要区分开,他可以辛苦,但不能痛苦。

u1678968803677965633ampfm170amps9B98798750235F1314BE71700300703Aampw640amph369ampimg

常爸:所以,“快乐教育”是想要避免让孩子学得很“痛苦”,而不是想让孩子不“辛苦”,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偷换概念了。
现在中国的孩子,要上课外班,周末排的满满的,在美国也一样吗?
吴军:对,美国的孩子也一样。我大女儿每星期要打两次跆拳道,她现在是黑带三段了。快升段的时候强化训练,早上六点钟就得把她送去,打到中午十二点才能回来。每周还会去医院,有4个小时的志愿者活动,再画几个小时的画。然后还要学钢琴、练琴,还有学校俱乐部的一些活动要参加。大概就这样。
常爸:最后您让她上这些兴趣班的初衷,是想她能够有一些自己的兴趣,还是说孩子得奖,可能申请名校的时候会容易一些?
吴军:能得奖当然好,但是很多时候不一定得的到,而且一定是州一级的奖才有用,孩子自己能enjoy就很好。
常爸:您女儿上MIT(麻省理工)之前,有没有贯彻这个快乐教育,或者说您觉得她快乐吗?
吴军:说实话,我没想到这个事儿,她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觉得她过的蛮自在的,就算她在高中阶段,从来有没熬过夜,大概每天十点钟就睡觉了。
有时候孩子学到一定阶段学不上去了,我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就是他某方面的能力达不到了,再努力可能都没用,这是个很残酷的事实,只是很多父母不愿意接受。
比如说参加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有些孩子,无论怎么培训他都是解不了那些题的,我觉得他就是数学能力达不到,再努力可能都没用。每个人有自己的天分,比如有的人数学不好,但是写文章可能会写得很漂亮,那让他去发挥这个天分就好了,这样他会更快乐。

u15547478993646231056ampfm170ampsB604944F0E4000D6E49B3D3F03005018ampw640amph397ampimg

确定好终点,再来考虑公立国际
常爸:刚才您也说到了国际学校,现在其实也有很多中产家庭都在面临这个问题,我到底让孩子上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因为他们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一个更快乐的因材施教的环境下成长,但是有一些家长有很高的目标,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读常青藤的名校,比如耶鲁、哈佛、普利斯顿,就发现从中国大陆录取过去读名校本科的,国际学校基本一个没有,反而是人大附中、南京外国语学校这样的公立学校。如果是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是在公立的重点高中要比在国际学校概率要高很多。
吴军:每个常青藤名校每年从中国内地录取的学生可能不会超过10个,这么少的数量是不具统计意义的。
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都有好的和差的,最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在中国参加高考,还是说一定要出国?这事先想清楚,因为路数都不一样。
要参加中国高考,那进国际学校肯定就考不上。想去美国读本科,你在中国读了普通的高中去申请美国的学校这也够呛了,因为它不是完全看你的成绩,还要看是否做了很多社会活动,从高中开始就要准备社会活动,中国的高中基本上是没时间来干这些事的,所以在公立重点高中能被美国名校录取的,那也是凤毛麟角。
陪伴孩子是作为父亲最大的教育责任
常爸:您作为一个父亲,平时是怎么样去教育孩子的?
吴军:我对孩子比较宽松,我太太比较严格,盯的紧一点,但是我有一个事花的精力比较多,就是我陪他们的时间比较多。我太太要上班,而我的时间比较灵活,我就会偶尔一个人带着孩子出去玩两个星期。
早上一定是我送孩子去学校,路上跟她说说话。尤其是对女孩子来说,父亲的作用是让她有安全感。我见过一些在中国单亲母亲带大的孩子,尤其女孩子,她们很没有安全感。
美国好像比较少有这个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在美国,离了婚只是两个人不住在一起了,子女还是共同抚养的;孩子并不会因为父母离异了就少了爸爸或者妈妈。而且有些地方法律规定,离婚后俩人的居住距离不能太远,有一个具体的规定,如果违背了你可能就失去孩子抚养权了,这样,离婚后的父母双方会经常去见自己的孩子。
很多想找我做事情的人,计划都很宏大,但我在考虑自己需要投入的精力后拒绝了;我都会跟他们讲,要做的这些事很伟大,只是对我而言,我的孩子的优先级更高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