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君语:
有人说,我们生活的时代很粗糙。周围都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毫无差别、毫无特色的产品,于是人们开始青睐手工艺人细细雕琢的物件,一勺一筷,一罐手工玫瑰酱,一块绣花帖。
可是这些“手工物件”中又有多少是精致的呢?又有多少不是粗制滥造的呢?
假若手工同样不精致,不美好,我们的生活不也同样被粗糙着、敷衍着。
精致的生活,并不只是因为有了手工,更因为是那份对手工物件精雕细琢的用心。
记得苏州团扇设计师李晶,要做一把属于中国人的团扇,他找遍了苏州城的手艺师傅,苏绣、缂丝、镶嵌、雕刻……
所以在他的团扇里,我们看到了缂丝的飞鸟、苏绣的繁花、堑刻的梅花,看到了因为对手工艺的热爱,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物件所呈现出来的精美。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一些手工作品,不控制质量,粗制滥造, 失去了手工的朴素与认真。不用心制作的手工,正如美学家蒋勋所说:“毫无美学可言”。
粗制滥造的手工,恰恰也是让生活粗糙的开始。
朋友是手工皮具爱好者,他说接触得越多越明白,手工制品不仅仅是一个物件,更倾注了手艺人的用心和若干分之一的生命,所以即使贵点他也愿意买单。
但有一回,好不容易买到了种草已久的手工皮包,粗看没什么问题,细看却发现,缝线不严紧,毛边的处理粗糙不利索,找卖家要说法,却只是被告知:手工品不可能做到那么完美。
像这样的情况,不只一家,也不只是皮具才有。
记得《舌尖3》播出时,章丘铁锅很火,随之而来的各种菜刀、铁锅、铲子也火了一把,而且都毫无例外地标上了“手工”制造的标签,然而品质却一致地还不如机器批量生产。
还有常见的手工衣服鞋帽,手工节日美食,景区门口的手工红糖、玫瑰糖……
对手艺人而言,有机会把手艺变现,多赚点钱,有能力把好手艺传承下去,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像这样的“手工品”,更多的只是挂上了一个头衔,显得“珍贵”而已。
这样的手工不仅没有价值,还会伤害我们对好手工的判断,那些做得磕磕巴巴的手工品,也只会影响我们对美的感受,让生活越发粗粝。
我们不拒绝手工,但害怕对它用错了心,只包装成某种为名利的手工情怀。
一年春天到朋友的潮汕凤凰山采茶,三四月是茶农最忙的时间,常常忙到白天黑夜不分,但朋友说:“现在不像以前了,有机器辅助轻松许多。”
“你们不做手工茶吗?”
朋友“嗯”了一下说:“过几天你就明白了。”
朋友的茶山,有上到乌岽山1000 多米的高海拔茶区,也有山脚下一片普通的茶园。白天几十个采茶工上山采茶,到下午一筐一筐背下来晾晒。到夜晚茶叶在竹篾上摊凉,但每隔十分钟朋友兄弟俩就要做一次“摇青”。
只是当天采回来的茶叶有上百斤这么多,如果全手工根本忙不过来,而即使可以,等到后面的茶叶已经错过了最佳发酵时间,同样得不偿失。
但有机器就不一样,力度均匀,时间快,三台机器一起工作,也不耽误茶青发酵的时间。朋友说:“你看,机器辅助茶叶的品质是不是更有保障一些?”
“你们都这样吗?”
“不全是,只有品质够好的茶叶才值得手工制作,比如高海拔地区的,或者老茶树的茶叶。”
我们都以为手工制作才是最好的,可是普通茶叶已经受限于生长条件,即使全手工也没办法做得更好。
我们热爱手工,因为它有机器替代不了的部分,达不到的极致,但如果机器明明可以代替的,又何必劳心劳力手工制作呢?
不恰当的、不适时的手工制作,也是一种浪费。
在旧时代,因为手工,先人们揉下一团泥,捏出了陶器,但更因为对手工的极致追求,陶器变成了更轻盈精巧的瓷器,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宋瓷和元青花。
设想一下,假若先人们的手工做得不够好,今日的我们会有多大机会,看到宋代的汝窑、影青、景德镇青白瓷,又或者两千年前的青铜器?
往往是手工之极致,它们才有可能不会被掩埋在旧时光里,成为过去。即使是今天,我们需要的也更应该是极致的手工。
刘炎焱在《圆桌派》里说:“1%到99%之间,都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能达到的,但是手艺做的就是那99%到100%之间的事。”
手工更像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表达。不管是一个茶器花器,还是一个手工木勺,一卷绣花布、一罐手工红糖,唯有对品质的极致追求,附注心力,手工才值得拥有。
想起物道君曾采访过一位手艺人罗涛,她说:“做瓷的这几年,越来越明白所有的功夫都不会白费,所有的敷衍迟早都是要还的。”
极致的手工,包裹着的是我们极致的用心,而我们怎么敷衍它,也就怎么敷衍了自己的生活。
不粗制滥造,才是真正的手工。
只有用心雕琢,生活才值得一过。
图片|酣眠的生活-摄
文字由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