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守信,孩子越自信

前天,我送小鱼儿参加钢琴乐理考试。
在他准备进入考场的时候,
我告诉他:妈妈去单位拿件东西马上就回来,
你考完试出来就能见到我。
到单位后,我碰到值班的同事,
就聊得忘了时间。
等到小鱼儿来电话催我,
再去接他时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了。
返回的路上我心里有点发虚,
但也自我安慰:
小孩子多等会也没什么,反正他也没啥事。
可是小鱼儿一上车,就开始质问:
“妈妈,你不是说,我一出考场就能看到你吗?”
我心里发虚:
“我到了单位遇上点事,没有马上回来。”
“有什么事啊?”
“哎呀,就是有事啊,小孩子别问那么多。”
小鱼儿开始算了:
“来回路上差不多用二十分钟,即使开得慢一点,
半小时也够了。
那剩下的那么多时间,你去办什么事了?”
我只好承认:
“对不起,妈妈光顾着和同事聊天了,忘了时间了。”
小鱼儿眼眶红了:
“妈妈,我考完试出来没有看到你,心里很害怕,
以为你出了什么事。
结果你居然是和别人聊天,你说话太不算数了。”
我默然不语,那本是我随口的一句话,
可在孩子心里,却是信赖我的依据。
社会学家林·扎克说: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所有的小孩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他们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来增加信心。
父母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唯一能依靠的山,
是这世间最值得信任的人,
是让他们接触这个世界的第一媒介。
我们在不经意中许下的每一个承诺,
都盛满了孩子的全部期待。
当我们毁掉在自己的承诺时,
其实是毁掉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信任。
每一次的失信,对我们而言是无足轻重的,
但对孩子而言,
却是一点点地失去对这个世界的信心与信任。
父母越守信,孩子越自信
有位父亲,
曾在某论坛发帖求网友分析到底是谁的过错。
他曾答应孩子:
如果篮球比赛得奖,就买一双AJ。
然后孩子得奖了,父亲以家庭困难为由,
买了一双国产乔丹,
儿子发怒了,将国产乔丹剪开扔至父亲面前。
起初大部分网友认为是父亲失信于儿子,
应负主要责任。
可父亲说:
难道孩子不应该体贴父亲家庭离异、
生意失败、经济困难吗?
为什么不说是孩子要求不合理、太任性呢?
许多时候,我们就像这位父亲一样,
对孩子许诺的时候,不会去考虑诺言的可行性。
等到孩子辛辛苦苦地达成目标,
才发现承担不起自己的承诺,就开始说:
你要体谅家里的难处,
我是大人,小孩子要听我的。
当孩子因为我们的失信而生气发怒时,
我们就反过来责备他:
你这孩子为什么如此任性。
许下承诺时漫不经心,以为孩子无所谓无期待,
无法兑现承诺时又觉得孩子不可理喻。
这是我们大多数为人父母的心态,
总觉得孩子对我们的诺言太较真。
父母越守信,孩子越自信
我们往往会说:
你是小孩子,能懂什么,知道什么,
不可以跟大人较真,大人答应你的事情,
办不到就有大人的道理。
在儿童心理发展历程里,孩子自2岁开始,
在心理上就开始寻求成人的认可
从成人那里得到的回应来感受成就感、羞耻感,
或内疚感。而在此时,有模仿父母的强烈欲望。
自3岁开始,他们就依赖成人对他的评价,
也非常在意这个评价。
此时他们的行为主要是被外在的反馈而控制的,
不是内在的动机。
所以,当我们对孩子失信时,
即使是小到一粒棒棒糖的承诺没有实现,
也会导致孩子的嚎啕大哭、满地打滚,
那不是孩子任性,而是因为他们的期望落空,
感觉自己被否定,被忽视。
在心理学当中,每个个体都用有心理顺应力
这指的是每个人在面对心理压力时的处理能力。
成年人因为心理顺应力较强,
在遭受委屈时可以迅速调整恢复,
或者依靠别的人事物来转移注意力,
很快就能消化心中的不愉快。
但孩子的心理顺应力还并不成熟,
他们并不懂得如何转移注意力,
很多时候他们不能快速地消化委屈,
所以他们常常会因为我们的失信
而变得不可理喻、嚎啕大哭,
甚至怒火冲天,不听解释。
这其实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的期待落空,
感觉自己被忽视,
对我们的信任被破坏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父母越守信,孩子越自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国调查中发现:
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
“说话不算数”占43.6%,排在第一位。
可见在孩子心中,
父母的言而无信是让他们最为厌恶的行为。
父母的失信会给孩子带来四个明显的消极影响:
1.父母的威信在他们心中大打折扣,
而父母的威信是教育的基础,
这对于以后的家庭教育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处;
2.反复的失信将失去孩子的信任,
他自然而然地不愿意
与你产生更多的联结与沟通,
带来彼此之间的隔阂,会渐行渐远,日渐紧张,
稍不留意就会引发矛盾,
正如上文中孩子因为父亲没有履行承诺而做出的过激反应;
3.对家人的不信任,将失去安全感;
太多的失望,将失去了对自己的自信,
加重内心焦虑,
渐渐地形成内向、懦弱、不自信的性格。
4.父母的失信行为给孩子树立了消极榜样,
你说话不算数,很难要求和指望孩子说话算数,
只要你无法完全监控,
孩子随时存在失信的可能。
父母越守信,孩子越自信
儿童心理学家哈维.阿姆斯特朗说:
每个孩子总是在试图了解行为的界限。
当他们一次又一次被父母失信时,
他们极易心生困惑,
起先是试探性怀疑、不信任父母的权威,
如果累积太多的怀疑与不信任,
那么最终就是完全失去信任,与父母无法交流,
青春期就极易叛逆,甚至产生抑郁心理。
解铃还须系铃人,是我们让孩子失去信任,
就需要我们来帮助他们重建信任,
恢复美好的亲子关系。
 
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心理的基本规律其实是不分国界、
不分男女老幼的。
我们不愿意被人失信,孩子更不愿意。
当我们对孩子许诺之后,就一定要信守承诺,
说到做到,获得孩子对我们的信任,
重塑孩子心中的权威性。
 
曾参的教子故事值得我们回味: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妻子要去买东西,孩子闹着也要去。
他妻子便说:“你留在家,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等到妻子回来后,曾参便要杀猪。
他妻子制止:
“我不过和孩子说着玩,你怎么当真?”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骗的。
他年幼无知,
只会学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诲。
如今你说话不算数,哄骗孩子,
实际上是在教孩子说谎,当妈妈的欺骗了孩子,
孩子便会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
以后妈妈再对他进行教育就不会有效果了。”
最后曾参还是把猪杀了。
 
万一失信,一定不要忘记道歉
身而为人,总有各种的艰难,
也会有想办而办不到的时候,
当我们有意或无意失信时,
一定要向孩子耐心说明情况,
郑重地向孩子道歉,先取得孩子的谅解,
并尽可能择日兑现或替代法。
我曾答应给小鱼儿上一年级就给他买米奇书包,
结果忘了买,
开学前一天晚上小鱼儿哭得极其伤心,
我向他道歉,应许他明天一早就帮他买。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带着他去买,
虽然延迟了一天,
但是在孩子心里,妈妈的诺言终归是实现了。
父母越守信,孩子越自信
不轻易承诺是最美的态度
很多时候,
我们在潜意识里觉得对自己的孩子很讲“信用”。
可实际上,我们并不是那么的讲信用。
我们对孩子的诺言是那样的漫不经心、
随意而出,
那是因为我们在无意中
已经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
不能履行诺言也没有关系。
请记住,不要轻易承诺,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
把他们真正地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
对他们慎重地做出我们的诺言。
当我们能重诺守言时,
孩子也能从我们身上学到该学的品性。
无论如何,父母始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命运。
愿孩子的一生都能得蒙命运的垂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