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在白露凝结成霜的日子,一人,一舟,穿越重重苍茫的蒹葭去寻觅心上人。但不知为何,总是隔着一江秋水,爱而不得,就像暗恋时漂忽不定的心情。
也许我们都曾读过《诗经》里这首美丽的诗,但什么是蒹葭?
蒹葭,就是芦苇,又称芦花。它依水而生,入秋变黄,花开如雪,纷飞时宛如梦境,仿佛道不尽的思念情深。
芦苇最美的是姿态。它很飘,像一个飞舞的精灵,飘在幽静的池塘水泊边,飘在诗人的案头笔尖上,飘在游子离愁别绪的心间,飘在你我热爱的人间……
蒹葭泛月
总有飘逸在水边
赏芦苇,最美当是夕阳下,月夜里。
民国诗人郁达夫,去杭州西溪玩时,特地跑去秋雪庵,因为那里有一大片芦苇花。据说,秋雪庵的名字,正是因为芦苇花开如秋雪纷飞,便从诗句“秋雪濛钓船”中取名为“秋雪庵”。
然而,那天郁达夫去的不是时候,芦苇并未开花。只见夕阳斜照,光晃荡在瘦长的芦叶、芦杆上。虽说没有秋雪的意境,可是郁达夫一行人却觉得“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郁达夫问老僧人,芦苇什么时候会开出全白的花?老僧人微微一笑,“那就要等到阴历十月,如果有月亮,那更美。”
后来,郁达夫有没有再去看一次月光下的“秋雪”,我们不得而知。但徐志摩见过,因为他的诗回忆了那一刻:“这秋月是缤纷的碎玉,芦田是仙家的别殿;我弄一弄芦管的幽乐,我映影在秋雪庵前。”
水的妩媚,月的温柔,芦的飘逸把自己包围其中,所有的烦恼都仿佛被涤荡,身心仿佛也跟着放飞。
蒹葭泛月,飘逸的美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我们都有一颗想要飞翔的心。
秋芦飞雪
离愁飘荡在心间
欧阳修曾说,“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但,人总因草木而多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每到秋天,芦苇就仿佛听懂人们对这个季节的感受似的,纷纷变素变黄,又从瘦瘦的枝骨上生出一簇簇白花,随风飘荡,更添萧瑟。
因此,芦苇也常常成为离愁别绪的代名词,被人们写进思乡送别的诗词里。
送别朋友时,是李白的“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秋风凉爽,芦花翻飞,如同各处漂泊的我们,此去经年,何时能再见?
自己漂泊时,是白居易的“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停舟的地方正有一片竹林,一丛芦苇,不禁想起了离家那天,也是这样的秋水惆怅,这样的芦花飘雪。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将至,你想家了吗?
秋芦飞雪,不知要被风带往何处,就像匆匆离家的我们,不知命运要把我们推向何方。
幸好还有这纷飞的芦花,假装它模糊了我们的泪眼,掩饰飘荡在我们心头的离愁。
芦苇有根
恰如你我飘世间
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因为人和芦苇一样,脆弱又坚韧,渺小又倔强。
秋天的傍晚里,抬头是天高云阔,低头是连绵一片的芦苇荡,仿佛背后总有秘密。那白蓬蓬的芦花,天真烂漫地四处乱舞。暖黄色的阳光下,既心动又心碎。
芦苇是脆弱的,它只能随风起,依水生。然而,它坚韧,懂得为风低头,留下最美姿态。
它渺小,所以从不和世界逞强。它美丽,所以从不在春天争艳。芦苇总在秋天兀自美丽,在风中勇敢飞翔,在四季自由生长。
作家周国平说过,“人这脆弱的芦苇,是需要把另一支芦苇想象成自己的根的。”
我们都是飘在世间的人,像芦苇飘在水间。但,只要有根,总会让你有梦可依,有心可归,那也许是故乡,也许是爱人,也许是理想。
岁月可将我们雕刻
生活可将我们搓圆揉扁
但只要像芦苇一样
牢牢守住自己的根
懂得坚韧与谦虚
我们依然可以迎着风微笑
看着夕阳落泪
为美丽的世界心动不已……
每逢佳节倍思亲,看你博客很用心!
感谢。常来。